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分封诸王的原因 西晋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目录导航:

  1.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分封诸王的原因
  2. 南北朝统一原因
  3. 西晋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4. 西晋的短暂统一原因
  5. 为什么是魏国统一三国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分封诸王的原因

第一,司马家族成员众多,势力强大,都有自己庞大的军政资源。这些势力不仅能帮助他登上皇位,也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如果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给他们赏赐封王,给予足够的权力满足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支持司马炎继续当皇帝。

第二,从曹魏帝国的灭亡来看,皇族的衰弱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魏文帝曹丕压制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势力,结果是一个世家家族得以与皇族抗衡,甚至超越皇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自然不敢放弃分封制的政策。魏文帝曹丕镇压宗室,推出九品宗正制,大力提拔士卒,使曹魏宗室势力一落千丈。结果曹魏宗族太弱,皇权有难,无人相助,司马家得天下,司马家吸取了曹魏的教训,重新开始分封制。

第三,为了防止氏族势力过分壮大,覆曹魏后尘,司马炎把权力交给了王室,从而解除了对王室成员的各种限制,平衡了家族的权力。

九品宗正制使得司马氏家族不得不分封,否则司马氏家族很快就会被其他氏族取代,实在是无奈之举。西晋本身就继承了东汉末年的各自为政的局势,所以地方宗族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皇帝。比如司马炎本人就是在名门望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篡位的。

应该说,司马炎充分吸取了曹魏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曹魏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保护宗族的力量。本该是曹魏政权守护者的藩王被控制,给了司马家族可乘之机。司马炎为了保护司马家的天下,必然会采取与曹魏完全相反的政策。

主要是为了通过加强司马家的势力来对抗士族的势力。

东汉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士族的势力日益强大,他们垄断了知识,垄断了官职,也垄断了评价体系。司马家就是顶级的士族。他们能篡夺到曹魏的江山,统一三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

但是作为司马炎来说,士族能够支持司马家,同样也能够支持其他的人,所以司马家必须去遏制士族的势力。而将司马家族的人封王,然后分封出去,镇守各地,是最好的策略。

因此,晋武帝在统一后,就开始大规模的分封司马家的诸侯王,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压士族,巩固司马家的皇权!

南北朝统一原因

第一,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进行统一战争准备了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从而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这种政治上的南北统一,进而造成经济上的南北统一,是完全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的,是完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第二,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同化,南北方都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自秦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丁零各族,到了北朝末年,已经和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骨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也已经由鲜卑贵族移转到汉族大地主手里(尽管这些汉族大地主带有鲜卑化的成分)。这样, 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已经缓和了下来,南北朝间的民族矛盾对抗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南北部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了。

第三,北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统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北朝均田制的继续推行, 自耕小农大大地增多,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也由于他们的经济比较稳固,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因而兵源增多,战斗力加强;比较南朝自耕小农经济日益衰颓,兵士身份日益低落,国力也因以不振,最终导致了南朝为北朝所并。

第四,南北在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要求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南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五,隋文帝杨坚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坚是北周贵族,周静帝即位后,他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逐步控制了北周军政大权。他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用法较为宽大,提倡节俭,颇得民心。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汉族官僚和汉化鲜卑贵族的有力集团。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位之后,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超过了南方的陈,进一步打破了南北均势,为隋朝统一南北提供了条件。589年,隋灭陈,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南北朝被隋朝统一,有以下原因:

第一:民族的高度融合,之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民族之间的不认同,统一几次都被阻挠,最惊心动魄的当属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南方民族不想被胡人统治,所以会遇到很大规模的抵抗。到了隋朝统一的时候,南方人已经不把鲜卑人看做异族了,逐渐让民族之间产生了认可,北方已经被完全的汉化,跟中原王朝是一样的,所以杨坚才能相对容易的统一全国。

第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北方的经济实力比较发达,所以能够有支撑其庞大军队的开支,再加上自古北方统一南方就较为简单,所以隋朝能够统一全国。

第三:隋文帝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其许多政策的施行都十分的正确,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没有嫔妃的两个皇帝当中的一个,他勤于政务,励精图治,.这说明他是时代所选择的一个必然结果。

因为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但如果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其言语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而移民的往来打破了这种隔阂,因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总是要交流的,他们就会寻找出新的交流约定。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 ,而且“此 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与此相关的是,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族的本族语言也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了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本时期的民族问题不是在边境上的攻战,而是在中土的如何相处。其民族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是交往;第二是杂居。

再次是水陆道路的打通 。路是人走出来的,军队的征讨,民众的迁徙,商人的贩卖,行僧的云游,都会把路走得更多更广。士兵、移民、商贩、僧人是魏晋南北朝最常见的人们,他们的往来带动了道路的发展,也带出了统一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适应南征北战的需要,自曹魏起在水利上开始做两件事。

西晋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公元279年,西晋大军兵分六路讨伐东吴。吴国水军节节败退,晋军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攻克夏口,武昌,直奔吴国首都建业。孙皓选择出城投降,吴国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大业。由于天下统一,战乱结束,加上课田制等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出现了“太康盛世”。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曹魏以来推行的门阀世族是西晋迅速沦为乱世的罪魁祸首。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致使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寥若星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八、九十年来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之后,西晋呈现出一派生机,百姓安居乐业。《晋书·食货志》说:“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西晋统一虽然昙花一现但结束了东汉末年近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士族和庶族,经济上实行占田制,占田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西晋初期,由于平息了长期战乱,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晋武帝司马炎就以为天下大治,于是朝野上下无不歌舞升平。

出现了诸如石崇、王恺斗富的怪剧,就连武帝都参入其中,拿出皇宫的宝物支持王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长期割据,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在曹魏时,世族受到一定的抑止,且晋武帝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也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

司马炎代魏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宗室不强,导致权臣篡位,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中央集权制,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但藩王拥兵割据,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中国又再一次分裂。

同时西晋另一特色是胡人内迁。汉末以降,北方大量少数民族迁入,西晋时关中一带胡人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胡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汉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埋下伏线。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时期长期的历裂局面,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又一次融合在了一起,结束了由于争夺政权与土地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能够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又一次能团结在一起。

晋朝统一的意义:司马炎统一只是晋朝统一的最后步骤,晋朝统一是从司马懿开始的,在分裂时期,司马懿不仅守住了北方统一成果,而且继续开疆拓土,推动统一事业,后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

晋朝的统一意义非凡,不仅结束了汉族自相残杀的内战,也让汉族能够休养生息,司马昭统一西南时汉族人口七百万,到司马炎统一人口增加到一千六百万,又经过太康盛世和元康之治,人口增加到四千万到五千万,这对汉族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后来民族危机造成的人口损失通常超过一两千万,汉族若没有统一仅几百万早就灭亡了,但晋朝南渡后仍然能保持在两三千万,确保晋朝继续以中央政府的地位存在。

晋朝的统一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事业,司马氏是习凿齿评价的千载盛功并非夸张。古代把司马懿写入《晋书》也是基于他开疆拓土的现实,司马昭统一不仅开疆拓土还有守卫民族生存的功绩。司马昭平定了羌族,攻取灵州,北征沙漠阻挡了鲜卑南下,招抚兄弟民族八百多万,只有后来遭受严重民族危机,遭到异族杀戮残害的苦难,南渡的习凿齿等汉族才会理解司马昭当时能挡住异族南迁,和鲜卑友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评价司马昭是天下谁能敌的英雄。

现代中国兄弟民族的观点是基于认同中华民族团结和中国统一形成的,只会把拥护民族团结和中国统一的各族人民当成兄弟民族,对分裂者和种族主义者是不会当兄弟的,在晋朝也有类似情况。在晋朝统一后,对拥护晋朝统一,拥护晋朝中央政府,自然可以当成兄弟,对那些要分裂晋朝和残害各民族的反动分裂者,自然要坚决打击。

晋朝当时进行的和现代的反分裂斗争是相同性质,都是维护统一,保护汉族生存权利,反对种族屠杀和民族灭绝,正是因为有晋朝统一,才会有众多拥护晋朝的各民族兄弟,避免汉族孤立面对众多分裂力量。在晋朝实现统一后,在生产、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也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晋朝占田制等进步的生产制度就是在统一后推广,在中国文化史有重要地位的太康诗词也是统一后发展起来的。

所以晋朝统一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忽视的,晋朝统一的社会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西晋的短暂统一原因

西晋王朝第一任皇帝司马炎只是沾了祖辈的光,没什么大才,在司马昭留下的班底扶持下统一天下,之后,只知享福,无所作为,吃老本,还犯了一个大错误,选定继位人是个智商不够用的,太子妃又是一个无才又毒的人,这个国家还不下坡路,尤其大肆封王,八王之乱,彻底倒毁了国家,也给五胡乱华很大的机会,西晋也逐渐灭亡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盛行。

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为什么是魏国统一三国

魏国为什么最终能一统天下,其原因是三方的这些真实实力存在着差距:

其一,是领土对比,魏国天下九州得其六,长江以北得地区都是魏国的地盘;吴国的领土有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

原因如下:

首先,魏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魏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强大,具有很强的统一优势。

其次,魏蜀吴三国在整个历史阶段内存在一些关键的事件,这些事件对魏国统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最后,魏国能够统一中国不可避免地还要归功于三国时期相当强大的国际环境,对立的各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靠联盟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样的环境使得魏国能够从蜀吴中获取大量的支援,成为统一中国的重要筹码

应该是三国归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魏国灭亡。

公元280年,吴国灭亡,天下一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孙皓投降,总共六十年。三国的统一过程,是十分曲折的。

起初,魏国占据绝对优势,但蜀汉和东吴结盟,形成南北对峙,魏国在西面防御蜀国,在东面防御吴国,蜀吴两方不断消耗魏国国力,致使魏国无法南下。这个阶段,可以看作相持阶段,诸葛亮曾数次北伐,令魏国军力大减。

234年,诸葛亮病逝,这是三国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魏国迎来喘息之机,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崛起。几年后,司马懿率军征讨“燕王”公孙渊,平定辽东,魏国后方隐患被扫除。

如此一来,魏国就可专心对付蜀吴。

魏明帝去世后,曹氏贵族和司马懿展开内斗,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诛杀曹爽,掌握了魏国军政大权。从这一刻起,魏国形成了以司马家为核心的唯一权力中枢,内部斗争的隐患被扫除。

司马懿的功绩,主要就是两条,其一是熬死了诸葛亮,其二是整修了魏国内政。

凭借魏国强大的国力,司马家的势力如日中天,他们有了一统天下的宏图。251年,司马懿去世,此后的十二年,是魏国和蜀吴的拉锯时期。当然,魏国凭借绝对优势,粉碎了蜀吴的进攻。蜀汉的领兵者,是姜维,他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但收效甚微。

吴国在后期忙于内政问题,且在孙权时期,并未实现北进,所以吴国的伐魏战略,也只是为了取得相对优势,不让魏国发展的过快。这些构想,在司马昭掌权后,都破灭了。司马昭进一步整修了内政,魏国内部反对司马家的势力被扫除。此时,司马昭有了篡位野心,但他需要一个功绩,那就是灭蜀。司马昭选择蜀汉下手,是因为蜀汉最弱。

263年,蜀汉灭亡,三国变两国。蜀汉灭亡后,魏国有了绝对优势,再也不惧东吴。

265年,司马炎称帝,魏国灭亡。晋朝建立后,必然要灭吴,实现一统。但是,这个过程持续了十五年。原因在于,孙氏在吴国的根基很深,而且吴国的世家大族,不认同司马家,他们不愿意效忠晋朝。

蜀汉的情况恰恰相反,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益州派”日益壮大,他们发展为“投降派”,促使后主刘禅投降。

吴国内部的凝聚力很强,灭吴不太容易。但是,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是个暴君,他在后期不得人心,这给了晋朝机会。280年,晋朝大军攻破吴国都城,孙皓投降,至此天下一统。